2016-05-13 明周刊 2084
即便鞋业遍地开花,莆田依然是一座温润干净的小城。三面靠山,一面临海,这座南北走向的狭长城市,距离海边不到40公里。农业时代的莆田人靠海为生,大多是渔民,信奉海神妈祖,妈祖的起源地就在莆田湄州岛。
上世纪八十年代,莆田就有了“中国鞋城”的称号。在这里,年产值2000万以上的鞋厂有402家,直接从事鞋业的人有35万,占了这座小城人口的近十分之一。
冲击
轻工业的鞋子制造从1970年代开始成为莆田的产业。“那时候我们的鞋子就出口到东南亚,不过是麻底鞋。”莆田鞋业协会秘书长王德春说,到1980年代,台湾专做雷宝(中国大陆称锐步)的鞋厂迁移到莆田,开启了莆田的鞋业里程。
此后,生产耐克、阿迪达斯、匡威等品牌运动鞋的台湾代工厂也陆续到了莆田,形成了莆田的重点产业。到1990年,莆田已经有100多家台资制鞋厂,制造产业链逐步成型,卫星工厂多达1000家。
然而,无论规模大小,这些鞋厂都在做着代加工业务,区别只是比例不同。被很多莆田鞋厂厂主称为“制鞋摇篮”的协丰鞋业,是耐克运动鞋的主要代工厂之一,每年生产500多万双运动鞋,没有一双是自己的品牌。
宋斌家的工厂也做代加工。他今年28岁,毕业于集美大学工商管理系,目前是双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其父亲宋宗虎是董事长。
宋宗虎30多年来的职业轨迹都跟鞋子相关。1990年代贩卖运动鞋到外地;后来帮鞋厂在东北做销售;2000年后到俄罗斯倒卖中国产的运动鞋……2005年,他回到莆田,买下仙游的一块地,建工厂,引生产线,招工人做鞋。彼时的双威主要做外贸代加工,偶尔也做假冒名牌运动鞋。
不过,泉州系鞋业的兴起,到底是给莆田的鞋厂老板带来了冲击。1991年才创立的安踏,在2000年已经红遍全中国,请了当红运动员孔令辉做代言人,成为人人皆知的品牌。
相较之下,起步更早的莆田鞋业,却没有这样响亮的品牌。宋宗虎是受到震撼的厂主之一。2005年,他注册了“思威琪”品牌,开始把代工业务放到次要地位,重点生产自己品牌的帆布鞋。
做品牌必须拓展线下渠道,思威琪主打三、四线城市的专卖店。到2013年,思威琪在中国的18个省开了1000多家专卖店,庞大的规模令宋宗虎父子颇为得意。
但2014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各地专卖店不断停业,工厂不断裁员,2000多人的工厂只剩下不到300人。
在其他鞋厂的故事也大同小异。随着整体外贸趋势的下滑,银行领域认为莆田中小鞋厂前景黯淡,各家银行开始对鞋业收贷,很多鞋厂资金链断裂,工人遣散,工厂停工。
鞋厂们的危机也在困扰着吴海端。彼时,他是莆田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几乎每天都会有厂主前来诉苦,试图寻求政府方面的援助。
“整个制造业都在下滑,也不是莆田鞋厂自身的问题。”吴海端说,莆田市政府也想为鞋业找到一条出路,拯救这个日渐式微的莆田核心制造业。
“中国质造”
2014年年底,阿里巴巴安全部进行网络打假,追踪造假产业链到了莆田,发现莆田很多小工厂和作坊都在生产假的名牌运动鞋,比如假耐克、假阿迪达斯等。打假小分队负责人倪良找到吴海端,要和他聊聊假货的事。
“开始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好感不多。”吴海端说,直到对方提到莆田虽然生产假货,但这些假货质量不差,如果鞋厂不再造假,而是能像淘品牌一样注册生产自己品牌的运动鞋,淘宝愿意提供流量和推广支持。
莆田市政府认为值得一试,他们给这个项目取了个名字:“中国质造”。
2015年2月的一个下午,网店上的一声“叮咚”将宋斌从昏昏欲睡中惊醒。他以为网店来了生意,对方却是淘宝工作人员。“那人说,淘宝要联合莆田市政府办一个活动,给一些中小品牌运动鞋做集中促销,他们免费给广告位和流量,问我愿不愿意试试。我说是真的,我就愿意。”
项目进展很顺利。4月21日上午,“中国质造”第一站活动在莆田市政府斜对面的希尔顿逸林酒店启动。除了先行试点的4家鞋厂,300多家其他鞋厂的老板也前来围观。莆田市市长翁玉耀上台为莆田运动鞋代言,以自己的身份给莆田品牌背书。
4个品牌在3天内卖出40多万双,打破了它们的销售纪录。
如同亚马孙河岸那只蝴蝶扇动了翅膀便带来一系列的后期效应,成功的互联网营销也带给莆田鞋业更多更深的启示与变化。
青春之家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景对营销有自己的一套。目前他最满意的一个品牌策划方案,是公司将鞋子的生产过程拍成一个5分钟的纪录片,然后在鞋盒里印一个二维码,顾客收到鞋子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还可以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分享。
双驰鞋业正在努力走向科技范儿。2014年年初,双驰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智能化小组”,负责研究日渐红火的可穿戴设备。
双驰智能的第一个目标用户是儿童,研发的第一款智能鞋是儿童防丢鞋,即在儿童运动鞋里放一个芯片,家长手机下载一个相应的App,当穿鞋的小孩儿离开家长超过安全距离时,手机就会报警提示。
老人也是双驰智能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的第二款鞋是定位鞋,老人出门散步穿上,家人在手机上能看到老人所有的运动轨迹,并察看实时定位。
爱跑步的年轻人也被他们盯上了。第三款量产的智能跑步鞋,不仅能让穿鞋人看到自己的运动轨迹、心跳、血压等指数,还能检测跑步姿势是否正确,如果是外八字的人,手机App会提示下次跑步记得收脚。
莆田鞋业的最终目标是刷新鞋业的生产、设计、营销、售后等每一个环节,推动品牌前行,带动莆田升级到新的“中国制造”。
马不停蹄
不是所有鞋企都能熬到完成转型升级。佘飞剑的鞋厂已经停产两个月,他每周都会开车去厂里走走,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复工。
他2006年创办鞋厂,专门生产马丁鞋和轻便运动布鞋。因为线下渠道费用太高,他选择了开网店。
10多个淘宝、天猫店铺给佘飞剑带来了很好的业绩。但他也没能逃出2014年的漩涡,因为被银行收贷,工厂被迫裁掉一大半工人;网络营销费用增加,他又关掉了几个淘宝店铺,剩下越来越多的库存。
第二期的“中国质造”里有佘飞剑,当时卖掉了6万双库存鞋。只是当活动结束,流量恢复正常,推广位消失,销量恢复到以往的状态,他才意识到惊喜不会持续。
佘飞剑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打广告,销量就上不去;如果在直通车和展位做广告,每天就需要3万元的费用,这样即便销量上去也是没有利润的。
“用电商方式帮助莆田自主品牌销售,这肯定是好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飞说,不过,电商只是一种销售渠道,而莆田鞋业面临的最大调整是品牌建设。
宋斌还在想着关掉的上千家专卖店。两次营销的成功让他对电商的巨大能量毫不怀疑,但他始终认为,只有线上销售的商品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想打通线上线下,让线上为线下服务。
他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用互联网收集用户数据;第二步是按照数据分析开实体店,不再一窝蜂模式;第三步则是打通线上线下的库存和售后服务,既方便了用户购买,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店与店、店与莆田市工厂的信息,工厂不必盲目生产,店铺无须担忧大量库存。
这与莆田市制订的鞋业转型升级方案相吻合。“只有深入改造整个产业链,莆田的鞋业才能健康升级。”莆田市商务局副局长吴海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