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 世界服装鞋帽网 4293
在今年的两会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的一份提案将“消费升级”这一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并称到“2017年将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元年”。再到最近的“中美企业家峰会”上再度强调了“消费升级”所将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曝光了苏宁的国际化战略。但是对于鞋企来说,“消费升级”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亟待转型升级的档口,“消费升级”又能否为鞋企指明一条道路?
“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还是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一词现在已经被约定俗成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通俗来说,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之下,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追求也发生了改变。根据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调查数据测算,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已达到2.04亿人且中产阶级所掌握的总财富为28.3万亿美元,优厚的生活条件随之带来的便是消费观念上的改变。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16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把钱花在何处更为挑剔,普遍的快速的市场增长已经不复存在,消费者开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质及体验的开支。其次,亿欧的《2017中国消费升级报告》中认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分为三个层级,从下到上分别为以生存为基本的温饱型消费、以“安全”,“娱乐”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和以“认同”,“尊重”为核心的实现型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表明,中国消费者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二层级,服务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在选购时一个重要的考虑标准。
鞋企如何借助“消费升级”转型
目前国内不少鞋企仍以代工为主要生存方式,也因此导致企业生产毛利润底,而其中仅原材料成本就占据40-50%,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迫使鞋企进行转型升级,然而转型成本之高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一次尝试的失败即可能导致负债加剧。所以,如果能够借助“消费升级”这一风口,抓住消费者痛点,从而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如何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鞋子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没有“品牌”这一光环加持的鞋企来说,则需要提供更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买鞋时尺码不准,鞋不合脚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网购的鞋子,退换率总是居高不下,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尺码问题。因此,如何能够获取消费者的脚型尺码数据则是鞋企所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已有多家鞋企展开了关于脚型数据采集设备的研究,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的双驰企业与中科院合作共建虚拟现实技术与鞋业产业实验室,打造脚型扫描仪和VR脚型量测设备通过简单的测试就能够获取一份完整的静态的脚型数据和动态的步态分析并传输到同样与中科院共同建立的“中国人脚型数据库”上。温州知名鞋企奥康国际也发布了其“C2M”高端定制战略,拟成立一个“中国脚型数据银行”。其次,对于多数鞋企来说,消费者来到门店或网店里完成购买后基本就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除非出现质量或鞋码不适的问题,消费者不会再与该店产生联系。所以,如何能够让自己的鞋子粘住消费者并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则是鞋企又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为此,从2015年开始,李宁、双驰、361°、安踏、特步等企业争相推出智能鞋,“目前服务行业已经占了GDP的50%,而且服务业的占比还会越来越高,”在解释为何越来越多鞋企投入到智能鞋的行业当中时双驰智能总经理古玮明认为:“过去我们卖鞋子,普遍都是消费者来店里挑,买完走人这样就结束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你的运动情景为消费者选出最合适的鞋子,比如消费者要去参加马拉松,去户外旅游,我们可以基于不同运动需求,根据消费者的运动情况和运动频率为消费者选出最适合的鞋款,并且结合消费者的脚型、足压和步态进行修正。所以这不再是一次单纯的销售,而演变成了一个持续性的服务。对于鞋企来说,能否有机会去分享这个红利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块营收。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能否与用户建立有效连接,这是企业能否持续服务客户、分享消费升级红利的关键。”其实正是如此,对于鞋企来说,如何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是未来在转型升级上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总的来说,“消费升级”对于正处于转型旋涡中的鞋企来说,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着前进的方向。希望鞋企能够借此成功迈向“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