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原创 5749
莆田的制鞋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历经30多年,已发展成区域支柱产业。2016年莆田市拥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9家(产值677.5亿元,比增6.0%,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3.9%),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259家)的24.5%;纳税500万元以上58家,占工业企业纳税超500万元企业数的48.3%。全市规模以上制鞋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为高端品牌代工,在广东制鞋业转移后,福建已成为鞋业代工第一大省,占全国三成以上份额,而莆田在全省版图中又占了一半。可以说,莆田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莆田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201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就陷入内交外困的局面,在成本上扬而利润下滑的大环境下莆田鞋业实现了逆势增长,本土最大的鞋企、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双驰企业表现抢眼, 2016年年产量增加至1500万双、纳税超亿元,基本保持着20%的增速。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双驰企业董事长陈文彪先生就未雨绸缪布局智能鞋业务,钻研个性化定制,进军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引导公司向互联网+升级转型。
据悉,双驰企业目前已完成多款各具特色的智能鞋产品,其中不乏有获得红点奖、智能终端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的智能鞋。此外,其基于脚型测量,对接品牌商、工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系统也初见雏形,在双驰旗下品牌良鞋记旗舰店,消费者只需10秒即可拿到自己的脚型测量数据,并获得基于此数据推荐的适配鞋款,不必再把时间浪费在试穿上。如果对推荐的鞋款都不满意,还可以花上一两分钟时间为自己定制一双专属的鞋款。“我们的测量设备误差不超过2毫米,测量只需3-5秒钟,正在研发的第二代产品误差将控制在更小范围。”双驰智能总经理古玮明先生介绍说。
除了先进的量测设备,基于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智能零售应用也是良鞋记有别于传统门店的秘诀之一:实时人流量、销量,跟踪热点鞋款及虚拟试鞋等等的功能,帮助门店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通过这些高科技的应用,良鞋记整合双驰企业的工厂资源、剥离中间环节,成为从“制造”直达“消费”的销售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店定制的鞋款,将在门店后的车间进行生产,消费者不仅可直观看到鞋子的生产过程,甚至喝个咖啡、看场电影就能拿到自己定制的专属鞋款。这种前店后厂的新C2M模式目前还在试运营中,预计将很快推广至良鞋记各门店。届时,门店只需备有少量作为陈列的样品和鞋品原辅料即可正常营业,轻库存模式将创造更高的利润。
门前除了良鞋记门店可以支持这种按需生产,双驰还开通了快反专线,支持小批量、多样化的订单,可以满足中小型鞋业企业试产试销需求,对降低企业试错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双驰还积极引入智能制造,目前已有部分车间完成自动化改造,工业4.0在这里早已不是概念。
作为一个有着25年制鞋经验的鞋企,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双驰企业拥有从设计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也深知制鞋产业的痛点。为此,双驰企业联合莆田龙头企业、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创建鞋业供应链服务中心,公开透明的交易系统解决了大部分企业由于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采购成本攀升,基于企业征信的平台金融服务则大幅度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并且,通过交易平台延伸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不仅可以贯通建成极速响应的产业供应链建立制造业的核心壁垒,还能够有效拓展富余设备及人力资源的共享经济新模式,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平稳发展,加快传统鞋企的转型升级速度。
总之,作为莆田鞋业转型升级示范点,双驰企业在智能制造、新零售和供给侧三大方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有了喜人成绩,为莆田鞋业乃至全国鞋业树立了升级转型的新标杆,引领鞋业互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