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环球鞋网 4287
2016中国制造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句话几乎成了制造业老板们的口头禅。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订单开始流向东南亚等国,技术水平的欠缺使得中国制造企业不具备与英美德等工业强国抗衡的实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中国制造业举步维艰,尤其作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鞋业更是苦不堪言。
“中国鞋城”莆田的鞋企自然也无法避免的卷入了这股中国制造业的寒流。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大知名国际品牌相继进入福建,多家莆田鞋企也开始了漫长的代工之路。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飞速上,这些国际品牌慢慢的将自己的生产线从中国向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订单越发稀少,加之中国鞋产品整体外贸趋势的下滑,导致银行开始对莆田鞋企收贷,不少鞋企因此资金链断裂,不得已只能遣散工人,工厂停工。
据统计,2015年全年鞋类出口98.7亿双,51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8.1%和5.1%,增速比上年回落9.6%和16.9%,这是近20年来,第三次下降,而2016年1-10月,我国鞋类出口76亿双,364.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和14%(数据来源semsx.com)。这对于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之一的莆田毫无疑问是一个打击,莆田中小鞋企破产倒闭也成了常见的事。
为了应对这一寒潮,莆田市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鞋业转型升级七条措施》帮助鞋企转型升级。具体内容如下:
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龙头标杆企业。支持企业增产增效。
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鼓励企业“机器换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三、帮扶企业开拓市场:支持制鞋企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优质贸易资源。
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供应链发展平台。
五、加快建设品牌质量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六、加强金融支持:强化融资保障。
七、强化人才支撑:加强高端人才引培。加强技能技术培训。
如今,两年过去,一些鞋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华峰集团,自主研发了“鞋面一体成型工艺”,成功将原本复杂的纺织面料生产工艺简单化。为了做到技术创新,企业在国内外多地设立产品技术开发中心,在全球拥有超过120人的设计与开发团队。同时华峰还从德国引进的卡尔迈耶高端织造设备,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之后,华峰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差别化纤维、织造、整理印花三大生产基地和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百合鞋业为满足订单需求,建设二期智能厂房项目,将新增多条鞋底生产线,并引进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助力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以往,公司只有鞋面生产线,部分鞋底材料需要从第三方生产商购买,才能进行后续生产,这也导致鞋底质量无法保障。”公司行政经理文先猛说,此次二期项目将新增3条鞋底生产线,与一期工程的7条鞋面生产线形成产业链互补,不仅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还使生产线更加流畅、完善,促进企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的双驰企业,为完成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于2013年年底就开始布局智能鞋业务,成立了一个“智能化小组”——双驰智能。2016年双驰智能自主设计研发的儿童智能鞋成为了首款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Best of the Best”的智能鞋,去年的莆田鞋业协会高峰论坛上,双驰还展示了包括“智能足球鞋”、“体感游戏鞋”、“儿童防丢鞋”、“智能运动鞋垫”、“老人智能鞋”、“VR智能鞋”在内的数十种功能各异的智能鞋。
针对目前国内鞋码采用欧美标准,各家鞋码不一且不适用于亚洲人脚型特征的问题,双驰联手中科院推动新型鞋码标准,建立全国最大最全的脚型数据库,对接用户、购物平台和鞋业企业,用户可以选到合适的鞋子、平台推荐更有针对性、为鞋企推新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双驰的个性化选鞋服务,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定制专属的鞋类产品。根据鞋品工艺与材质的不同,从测量完成到拿到成品鞋最快只需半小时。
结语
尽管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寒流仍未散去,但像双驰、华峰、百合这样的多家莆田鞋企都在积极的进行着转型升级,向着“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质造”迈进,相信在未来,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莆田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