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2 原创 4937
最近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接近尾声,层层迷雾逐渐被拨开,情节也开始愈发紧凑,侯亮平与“汉大帮”的对峙也进入了白热化,然而即便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还是掺杂了不少与主线剧情几乎毫不相干的内容。也正是这些贯穿始终的无关痛痒的内容把一个原本大概30集左右就能完成的故事硬生生拖到了56集,也是引得观众颇为不满,豆瓣评分也从最开始的9分一路下跌,掉到了8.5分。
尤其是一直被观众吐槽的郑家父子和大风厂的戏份没有减少,其本身与主线剧情几乎毫不相关(直到最近这两集才算有了关联),却又占据着极大的比重,严重拖慢了故事的展开,让观众看的不过瘾。不过仔细想想,导演和编剧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呢,如果只是单纯加入“人民”戏或者如导演所说的“为了照顾年轻观众”而延长全剧时长达到“赚广告费”的效果,导演和编剧大可以在高玉良、祁同伟等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做文章,这也比强行插入一个“阿尔法公司”强得多。
其实吧,想必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这部剧的出品方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这三家政府宣传部门。那这部剧的播出目的也就不会那么“单纯”,可以算是带着“任务”来的,除了明面上的倡导反腐以外,其实剧里还有很多的影射,就比如说京州的信访窗口问题,其实跟主线剧情也没什么关系,但还是特地加了进去,结果这段一播,立马就有人曝光了信访窗口过矮的问题,结果没过多久就迅速的整改了。这该不会只是“巧合”吧。
而至于大风厂的剧情,剧里的大风厂员工下岗后在陈岩石的鼓励下,开始了自主创业成立了新大风厂并且与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郑乾)合作,努力转型,实现制造业互联网+,这段其实也是在映射着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日子过得较为艰难,不少企业就如同剧里的大风厂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停产倒闭的结果。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原本赖以生存的资本逐渐消失殆尽,而且单纯的依靠手工已经难以跟上目前的这个讲求个性化定制的市场,剧中的郑胜利(郑乾)就是多次抱怨工人们进度缓慢。为了振兴中国制造业,国务院于2015年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强调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意在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这也是剧里李达康书记非常鼓励大风厂员工重操旧业的原因之一,毕竟如果这些在制造业打拼多年的员工都选择了转行,这无疑对国家的制造业转型是一大隐忧。
当然,经过了两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上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受到工业4.0影响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的鞋业为例,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的双驰企业于2015年成立了子公司双驰智能(Semsx),开始向智能化转变。如今,双驰智能的智能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为多家互联网公司,智能鞋方案商提供供应链研发支持,并成功打造出首款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的智能鞋。项目的总负责人古玮明表示:“在未来,我们希望在项目完成时,双驰智能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够贯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完整生态链,并以开放的思维为众多智能穿戴方案公司和传统企业提供鞋类智能产品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中国智能鞋行业的领军者。”
像这样的“暗线”其实在剧里其实还有很多,这里就不逐一列出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全集出来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一遍,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