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自主品牌在代工中崛起

2016-01-07 人民网 2606

    新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代工车间通讯员 林剑冰 摄

    摆放在洛驰公司门口的大型鞋模

 

    代工,不再是坐等接单

    研发室里,几十名设计人员正在忙着画图纸,靠墙的样品柜上,摆放着上百种新式鞋样;亮堂的车间内,一字排开的几十台电脑针车飞针走线……这是近日记者在郭氏鞋业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郭氏鞋业创办于1995年,是目前莆田市华林工业园区中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长期以来,与莆田大多制鞋企业一样,郭氏鞋业以贴牌代工为主。代工生产就是完全按照海外客户要求,“照葫芦画瓢”,为何还要聘请研发人员设计款式呢?

    “拥有研发设计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司董事长赵庆宗举例说,郭氏鞋业与意大利FILA品牌商合作虽然只有6年,却连续4年获得优秀供应商的美誉,所接订单也从最初的200万双增长到如今的400多万双,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不断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新款式。

    除了研发设计外,能否提升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也是衡量一家代工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赵庆宗说,为了承接更多的订单,郭氏鞋业又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生产线从原来的4条增加到6条。同时,公司投入近千万资金,引进了70多台电脑针车。“一台针车能顶6个工人。”赵庆宗说,“机器换工”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是质量稳定的保障。去年,郭氏两家公司的产值预计超过5亿元。

    与郭氏一样,许多代工企业不再坐等接单,而是投入巨资“练内功”,打造核心竞争力。

    “过去,代工生产就是闭门生产,如今代工企业也得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和行情变化。”新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新华说,哪种款式该用哪种材料、搭配哪种色彩,都需要花工夫去研究。

    记者在新路公司看到,二楼的国际贸易部被分成两部分,大厅中间一排是公司研发设计人员的办公桌,与之对应的一排玻璃房间则是国外各家客户代表的办公室兼样品展示室。“客户下单后,我们组织研发人员讨论,形成样品方案后交给客户代表,对方满意后,我们再下单生产。”郑新华说。

    同时,新路公司还不断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技术。今年初,该公司建立了莆田市首家国际化检测实验室,引进成品鞋弯曲试验机、安全鞋撞击试验机等40多种仪器设备。这个实验室通过了加拿大CSA测试机构认证,在厂里就能进行鞋类常规物性检测、安全鞋功能测试,检测报告得到美国、加拿大等市场的认可。公司在海外大客户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公司成立时,代工的只有美国户外运动品牌KEEN一个客户,产品也仅限2款凉鞋。如今,订单不断飞来,2014年,新路公司还与富力进出口公司合作,先后成立了“新冠”“新星”等多家“新”字号的鞋业代工企业。2014年,代工生产鞋子超过600万双,产值超过10亿元,上缴税收超4000万元。

    自主品牌,在代工中崛起

    “要让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自创品牌。”莆田市鞋业协会秘书长王德春说,莆田是世界鞋类品牌的代工生产基地,企业在长期的代工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经验、过硬技术和创新意识,完全有能力创出品牌。

    莆田双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代工企业,荣膺“迪卡侬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殊荣,并与迪亚多纳、索康尼、吉姆拉等海外品牌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公司从一家企业发展成拥有多家实体的集团公司,成为莆田市制鞋代工的龙头企业,2014年,双驰集团出口额达7972万美元。

    “有研发团队,有制鞋的技术和经验,就要打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去年2月,公司董事长陈文彪下定决心,成立了双驰智能鞋业公司,开发双驰智能鞋。

    双驰智能研发的第一款智能鞋是儿童防丢鞋,即在儿童运动鞋里放一个芯片,家长手机下载一个相应的App,当穿鞋的小孩儿离开家长超过安全距离时,手机就会报警提示;第二款是老人定位鞋,老人出门散步穿上,家人在手机上能看到老人所有的运动轨迹,并察看实时定位;第三款是智能跑步鞋,不仅能让穿鞋人看到自己的运动轨迹、心跳、血压等指数,还能检测跑步姿势是否正确,如果是跑步外八字的人,手机App会提示下次跑步记得收脚。

    在去年10月举行的中国设计红星奖评选活动中,双驰鞋业的智能电子铠甲定位鞋入围,这是双驰鞋业由“制造”迈向“智造”进程中取得又一成果。该奖项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奥斯卡”。

    “三款智能鞋刚刚量产,我们相信有市场空间。”身兼莆田市鞋业协会会长的陈文彪表示,眼下,双驰正在着力推进智能鞋孵化器项目,“我们的智能鞋技术是开放的,希望更多的鞋厂能用上。如果其他公司有好的智能鞋项目,我们愿意提供研发、设计甚至资金方面的支持。”

    其实,早在双驰开发智能鞋之前,代工企业自创品牌就在业界悄然兴起。在城厢区,有自主品牌的亿元鞋业企业15家,其中,华丰鞋业打造的“沃特”运动鞋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出口商品免验资格等4个国家级品牌。

    “如果说从OEM(贴牌代工)到ODM(研发设计),是莆田传统鞋业转型升级迈出的第一步,那么,从ODM(研发设计)再到OBM(自创品牌),则是莆田传统鞋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王德春说。

陈英洪: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

 

荔城区伟兴鞋业质检车间通讯员 林剑冰 摄

 

在莆田鞋业界,陈英洪是个执着、有理想的企业家。他把创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实现了研发设计理念和客户需求的有机统一,成为莆田制鞋业自主品牌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与其他鞋企不同的是,陈英洪把设计创新摆在首位。先后签约2名韩国最顶尖的设计师,引进1名意大利、1名英国的设计师。公司去哪个国家开拓市场,就与哪个国家顶尖鞋业界设计高手共同研发新产品。目前,洛弛公司的设计能力与水平在全球户外鞋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陈英洪说,莆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健全的产业配套资源,但长期的代工模式也弱化了研发设计能力和品牌渠道建设,为了合理利用成熟的产业集群,洛弛公司以轻资产结构投资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小型工厂,引入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合作,吸纳与转化世界顶级品牌的先进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垂直一体化分包生产模式。洛弛成为商务部对外援助物资项目指定采购商,连续四年获得中国十佳户外休闲鞋品牌奖,2014年公司产值达1.2亿元。

陈英洪不仅注重自身企业的创新升级,更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未来,提出了打造福建鞋业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构想,并努力将其化为现实。

福建鞋业供应链发展平台是立足莆田鞋业产业集群,通过与中科院院士及知名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的大型“互联网+”产业垂直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陈英洪说,这个平台可以联合哺育40家差异化莆田鞋业自主品牌,推动其品牌化和资本化;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莆田中小微鞋企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金融产业化、产业金融化及数据资产化;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降低成本;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化平台机制,为创客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对接。

“2013年,我就开始着手研究推动。2014年,商务部供应链委员会成立时,我是发起人之一。”陈英洪说,近日,该项目已顺利获得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立项,并获1000万元贷款支持。

该平台建成后,将对莆田鞋类产业品牌差异化定位、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转型, 让莆田好鞋走天下

制鞋业是莆田一大传统产业,全市现有制鞋企业4086家,其中规上企业达300多家,去年产值达539亿元。

“莆田要在全省转型升级中走前头,鞋业要在莆田转型升级中走前头。”莆田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为鞋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服务,及时破解当前存在的融资、用工等难题;要强化政府引导,积极为鞋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打造莆田鞋业产业升级版,切实把莆田好鞋做大做强,让莆田好鞋走天下。

去年8月,莆田检验检疫局率先行为,制定了推进鞋业转型升级和跨境电商发展九项措施。12月初,莆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鞋业转型升级七条措施的通知》,要求重点培育10—20家市级鞋业龙头标杆企业,建立市领导挂钩和“直通车”服务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予以享受省、市政策叠加补助。各县(区)相应确定5—10家本级龙头标杆企业,实施重点帮扶。紧接着,鞋业集聚区的城厢区、荔城区也出台了落实技改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制鞋产业已被列为莆田市“十三五”规划的传统优势产业。规划提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工业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推动制鞋、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与高科技嫁接、与设计联姻、与品牌联动,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设备、能效环保水平,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政策叠加效应,将给莆田鞋企带来更多实惠。

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步伐

莆田是我省传统制鞋大市,也是我省鞋类出口重要基地。三年前,受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不断加剧,国内鞋类出口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关键时刻,莆田政企合力,助推鞋企奋力爬坡、逆势突围。

三年后的今天,伴随着时空转换,莆田鞋业呈现出何种态势?不愿转型或转型慢的企业,曾经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一些老牌企业深陷困境,给整个产业敲响了警钟。

守旧代工,只能被动挨打、甚至出局。而如同新路、郭氏、双驰、洛弛等一批企业在创新中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也给制鞋业带来这样的启示:唯有创新、加速转型升级,才能闯出一片天。

过去,代工企业只要引进一二条生产线,就可以接到订单,至于款式、材料、色彩等要求,也只要“照葫芦画瓢”,按量计酬。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代工业务进入“竞价”时代,此时,许多代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尴尬状态。接订吧,就得亏本,因为费用高于利润;不接吧,工厂闲置,一大批员工还得支付工资,也得赔本。

要走出尴尬困境,就得转型升级、另谋出路。而这样的转型升级,必须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包括理念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而这样的创新,谈何容易?成立研发团队,需要引进人才,需要支付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费用。引进或更新设备,也是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培育一个品牌,费用更是难以估量。这些,即便是对于一个产值上亿元的代工企业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长期的代工模式淡化了企业创新意识,而缺乏创新,就成了代工企业迈不过的一道门槛。可喜的是,短短三四年时间,当记者再次走近莆田代工鞋企,看到的更多是研发设计能力的比拼;与企业主座谈,听到的更多是创新的话题。

 

创新意识强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