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缺失 智能鞋遭遇发展瓶颈

2016-06-07 中国工业新闻网 2169

近年来,伴随分享经济和虚拟社交在中国大行其道,智能鞋崛起的苗头初显。包括互联网巨头、传统鞋企,甚至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试水智能鞋领域。Google、Nike、Adidas、李宁、361°、智标科技、双驰、完美、云朵、幻橙……国内外各种知名不知名的企业都展开了在智能鞋领域的探索。 
  然而,在智能鞋表面风光的背后,仍然难逃用户吐槽的命运——“定位太不准了,要是孩子真丢了怎么可能找着?”“真要命,关键时刻没电了!”“连最简单的距离都测不准了,这算是高科技吗?”“谁能想到鞋子也会死机?”……本来就是乘着科技的东风而生,但是当用户穿着的体验感离高科技相差十万八千里以后,智能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商家炒作的噱头,而仍然乐于买单的消费者则是带着娱乐和趣味的心态做着第一回吃螃蟹的人。 
  独特性为何却成为羁绊 
  “智能鞋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表示,智能鞋产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穿着及潮流。2016年是大数据年,智能可穿戴硬件记录的运动习惯相关数据对于消费者和品牌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一方面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运动评测或其它训练相关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于品牌来说也能通过大数据的整合给消费者规划更好的产品及服务。
  在可穿戴智能装备中,智能鞋目前并不是出货量最大的,但其独特性却无可替代。在智标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卫东的眼中,智能鞋与其它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区别在于双足行走的压力能够转换为电能,从而具备了自发电能力。“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智能鞋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会超越其它的智能装备。”
  遗憾的是,这一独特性并没有让智能鞋从可穿戴智能装备中脱颖而出,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鞋仍然跟其它可转戴装备一样,以更换电池或者是充电作为其补充电能的方式。
  “通过走路产生能量,无需充电”,本应成为卖点的智能鞋的独特性却成为其发展最大的瓶颈,目前研发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林永佳表示能够通过人体运动来自发电的智能鞋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李宁品牌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是由于智能硬件的功能越丰富越强大,则耗电量需求越大,现在通过行走、跑步或骑车等运动储存的电力暂时还无法完全满足智能鞋巨大的能耗需求。
  在国内,进行智能鞋自发电技术深入研究的科技公司可谓凤毛麟角,能实现市场化量产的产品更是可遇不可求。处于此领域领先者的微软的合作伙伴智标鞋业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和沉淀,现在已研发出自发电的智标第一代户外智能定位鞋,并将于年内投入量产。另外,智标科技专为保障儿童和老人安全研发的普及型智能定位鞋也将于近期发布。
  消费者的痛点在哪里
  智能鞋是一个跨领域的产品,它的基础是鞋,但又承载了智能科技产品的特性,但纵观市场上几十种智能鞋产品,基本都停留在“智能概念”方面,在产品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续航时间、智能硬件和制鞋工艺的匹配、舒适度和外观等。
  消费者对于智能鞋的期待,既希望其舒适、美观、时尚,符合鞋的基本功能,又希望它的智能化能实现计步、定位、保健、医疗甚至更加强大的延展性功能。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最核心的还必须保证鞋的安全性和质量的稳定性。这样的智能鞋,对技术的要求可谓高,而确保其质量和安全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
  “鞋产品的行业标准已经十分完善,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鞋产品并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尤其是低端产品的质量很让人担忧。智能鞋的定义还比较模糊,任何一个智能模块或者是功能搭载到鞋上都可以被称做智能鞋,所以产品可以实现万千种变化,要制定针对性的标准有一定难度。行业标准中暂时还没有针对智能模块这种配件的标准,智能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功能不稳定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皮革协会制鞋专委会的主任路华表示。
  “过去我们规定在鞋的内部不允许有电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鞋标委也在跟国标委沟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制鞋标准检测处处长、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表示。 
  2015年3月,中国可穿戴联盟曾组织召开了《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联盟发起工信部共同探讨可穿戴标准体系,促成业内标准的建立。但标准的制定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校的共同参与,现在智能鞋的标准制定还处于探索阶段,业界领先的企业也是在鞋的生产方面参照鞋的行业标准,在智能模块硬件的生产方面参照工信部的手机标准。 
  智能鞋的春天何时到来 
  谁也不会质疑智能鞋的发展潜力,但是智能鞋的下一站在哪里?挖个洞装个蓝牙,配置个计步或感应器,这些真的是用户对智能鞋的期望吗?在与其它可穿戴产品功能重复的情况下,智能鞋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吗? 
  “在不改变用户生活和使用习惯的基础上,真正能感知脚的问题,解决脚的问题,将传统制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在具备自发电基础上结合安全、健康、运动感知、医疗的智能功效的好鞋子才是用户真正所需。”陈卫东认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抓住消费者真正的痛点,其所谓的智能功能更是让人质疑。 
  从市场整体来看,目前研发智能鞋的主体一部分是科技公司,但是在制鞋工艺和技术的适配方面难称专业,二是传统鞋厂,但他们在智能科技和互联网应用方面又是门外汉。只有强强联手,资源融合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 
  国外有众筹研发并销售智能鞋的先例,国内也正在孕育智能鞋孵化平台。智能鞋孵化平台由莆田鞋业协会作为支撑,利用当地的鞋业资源,包括双驰企业以及来自上海、深圳、福州的软件团队支持,主要目的是让鞋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摆脱大多数中小鞋企对外贸订单的依赖,提高鞋企的科技竞争力。 
  据了解,这个孵化平台已经为5家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向他们开放鞋子的设计、制造以及销售的资源。莆田当地的鞋企双驰企业已经与这些团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预计在今年将新的智能鞋产品投入市场。 
  智能鞋科技公司与传统鞋品牌的强强联手才能带来智能鞋领真正的腾飞,但是关键在于两者必须对消费者的诉求达成一致并建立共同的目标——制造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的智能鞋产品,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而不是制造一时的风潮。 
  设想,如果有能治疗脚气或是其它对健康有益的智能鞋产品出现,如果真的能依赖定位鞋找到丢失的老人和孩子,如果智能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还有科技带来的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如果智能鞋的数据能真正与物联网连为一体,我们又何必担心没人为智能鞋买单呢?当那一天到来之时,我们也将真正迎来属于智能鞋的春天。